經歷極其動蕩的2021年,華爾街依舊鐘情中國市場
2022-01-14 12:33:53 來源:第一財經
國際投資者經歷了極為動蕩的2021年——從房企高收益美元債腰斬,到重倉的互聯網科技股、教育股暴跌,再到中概股退市陰霾,華爾街國際投行、資管人士的心情坐上“過山車”,部分投行業務停滯、基金被巨額贖回等現象貫穿整個2021年。
但市場永遠是殘酷的,確定的只有不確定性本身。經歷動蕩的一年,華爾街依舊鐘情中國市場,因為確定的還有中國市場的巨大體量和成長轉型空間,這就意味著不斷崛起的中資企業帶來眾多IPO、并購、增發等投行業務,迅速擴容的居民財富以及潛在的養老產品需求將為資管機構帶來無盡商機,這是已經進入穩定成熟階段的本地市場(歐美市場)無法提供的新機遇。
回顧2021年,中國企業股票發行融資額再創歷史新高,以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的股票市場交易金額來看,摩根士丹利以191.35億元位居第一,位列第二的高盛經手的項目包括,比亞迪39億美元及18億美元港股再融資、全球規模最大的醫療企業科創板IPO百濟神州(首個A、H、美股三地上市的中國企業)等;首家獨資外資公募基金貝萊德2021年開業后首只A股基金產品便募集了67億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的全天候策略狂賣近80億元;首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匯華理財一年來規模迅速逼近1000億元大關。
“雖然布局中國市場意味著先期巨大的投入,但若不加速搶占市場,而給其他外資競爭對手搶占先機,外資在母國市場可能也會喪失競爭優勢。”某歐洲大型投行CEO在一次采訪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國資本市場業務蓬勃發展
一邊是受不確定性沖擊下迅速縮量的在美中概股上市數量,一邊則是不斷擴容的香港、內地資本市場業務。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國有約250家公司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總市值達到1.36萬億美元。過去10年是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高峰期,更是華爾街和中概股的蜜月期,中國的高成長故事吸引了大量投資人,也令投行賺得盆滿缽滿。但2021年以來,自滴滴出行6月30日在美上市后至今,當年7月僅有兩家企業成功登陸美股市場,8月后上市案例更少。
2021年12月初,美國證監會(SEC)通過修正案,最終確定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的實施規則,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最早退市時間可能在2024年。監管不確定性再度沖擊了市場情緒。
對投行而言,相關監管政策、市場波動對IPO與債務資本市場構成不利影響,但只要市場主體有成長潛力,總有其他業務項能補足這邊的損失。2021年,再融資和可轉債產品成為亞太市場的亮點。
瑞銀證券董事長錢于軍日前對記者表示:“如果看香港(不含A股)、美股兩個資本市場,二者交易金額都有所下降,2020年全年大致是640億美元,較2021年少了100多億美元,其中中國香港市場大概減少了90多億美元,美國下降了20多億美元。但企業再融資發行大漲四成,敏銳的企業在一級市場融資后,趕快提前進行再融資,而美國市場巨大的包容性和機制更靈活的香港市場,給再融資帶來了良好的前景,總額達到674億美元,遠超一級市場IPO融資金額。”
“可轉債是更靈活的一個方式,全年香港、美股市場做了140億美元的規模,升幅超30%。”他稱。
除了境外市場,內地A股市場成了外資業務新的增量。高盛表示,盡管2021年市場環境充滿挑戰,但中國企業全球股票及股票掛鉤發行融資總額逾3103億美元,繼2020年2815億美元后再創歷史新高。A股股票及股票掛鉤發行融資達1737億美元,同比增長23%,占中國企業全球股票及股票掛鉤發行融資總量的56%。
不過,A股市場對外資的挑戰也不小。激烈的本地競爭意味著承銷保薦利潤或被擠壓,而外資則對項目融資規模有下限要求,這也意味著能做的項目不多,早前科創板“跟投制”也與海外做法有所出入,一度導致外資投行難以成為項目保薦人,保薦的利潤遠超承銷。
不過,市場不斷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高盛亞洲(除日本外)股票融資業務聯席主管王亞軍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A股市場的發展成果卓著。北交所的建立進一步完善和多元化了境內交易所市場布局;擴大紅籌企業上市試點和新三板精選層轉板讓境內股市結構更為靈活豐富;注冊制改革持續推進;新股發行定價規則和定價效率持續優化。
未來,外資投行的中國機遇仍然巨大。在王亞軍看來,未來2~3年,會有更多企業選擇赴港進行“二次上市”。“但這并不表明這些企業放棄了美國市場,市場期待中美監管部門能在審計底稿等技術問題的分歧上達成解決方案。”他稱,2022年,港股、A股都將是重要的融資市場,IPO數量和金額有望維持高位。“過去一般平均每年中概股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數量約100宗,美國約20~30宗,預計2022年中概股上市可能大部分都會集中在香港,整體約為120宗左右,再加上約20宗在美中概股回歸,所以今年中概股的IPO總量估計在140家左右,高于上年。除了上述境外的部分,A股發行今年將保持在400家左右。”
而逐漸崛起的景氣賽道也是投行業務機遇的來源,包括碳中和、半導體本地化等。例如,由地產切入半導體賽道的萬業企業副總裁兼董秘周偉芳此前對記者表示,近兩年,眾多半導體企業在轉型下不斷升級。“萬業從事的離子注入機是半導體前道工藝的核心設備之一,公司在2018年通過外延式并購,收購了從海外回國的硅谷創業團隊凱世通,從而切入到離子注入機領域。目前,凱世通14/28nm高能離子注入機已在國內12英寸芯片制造廠順利通過驗證并完成驗收。”
在這一趨勢下,過去兩年,眾多國際投行將在合資券商的持股比例提高至51%以上,例如摩根大通、高盛將在華券商持股比例提升至100%。亦有眾多新晉外資開始在華設立券商,例如法國巴黎銀行、華平投資等。
法國巴黎銀行(中國)CEO賴長庚此前對記者表示,從2006年進入中國開始,外資行發揮跨境業務優勢,幫助國有企業到境外融資,而以銀行間接融資模式為主的商業銀行業務有重資產、重資本的特點。但近年來,中國新經濟蓬勃發展,直接融資成為主軸。“TMT、新能源、光伏等領域的民企估值輕易就是國企的幾十、幾百倍,這些企業對傳統的間接融資的依賴度不斷下降,法人銀行能為企業客戶提供的附加值似乎在邊際遞減。外資行的服務模式也必須隨著中國經濟模式的轉變而變化。”
中國財富管理、資管市場大爆發
除了資本市場業務,不得不提的是中國巨大的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市場。近120萬億元的整體規模吸引了外資加速入華,成立公募基金、外資私募、理財公司等。
目前,上海的國際資管中心地位初養成。截至2020年,全球排名前20的國際資產管理機構已有17家來滬展業,在中基協備案的33家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有29家落戶上海。
2022年1月4日,貝萊德基金開年發行了一只港股基金。3個月前,2021年9月末,貝萊德率先發行主攻A股的基金,當時募集近67億元人民幣,對于外資尤其是主攻基本面多頭策略的外資,這一成績已頗為喜人。畢竟眾多還未“轉公”的外資私募規模大都在10億甚至5億元以下。“貝萊德想利用先發優勢,趕緊先上量多發產品,這的確給予其他外資一定壓力。”一家外資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
2021年四季度,私募基金也不斷發行,橋水是其中一員。2021年11月,橋水發行了全天候增強型策略基金,短短一周內,各渠道募集金額逼近80億元。
除了基金戰場,近28萬億元的理財市場被外資瞄上。由歐洲第一大資管機構東方匯理(Amundi)和中銀理財合資的匯華理財開業已超1年,期間密集發行了多款權益、固收、固收增強、多資產產品,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權益產品匯澤(基本面策略)一年來斬獲超30%的收益;貝萊德建信理財是第二家成立的外資理財,在2021年8月發行了首款系統化主動股票投資策略產品貝盈A股新機遇私1期(類似深300指數增強,為量化產品),顯然和眾多理財公司有所差異。
記者獲悉,當前,施羅德交銀理財開業在即,高盛工銀理財也于2021年5月獲批開始籌建。
也有觀點認為,外資在中國內地市場不具備主場優勢,但在深入了解內地投資人、內地渠道后,外資更容易向內地投資人募資并投向更為熟悉的境外市場。
例如,此前PIMCO中國WFOE(外商獨資企業)總經理周玲玲表示,PIMCO是2020年4家完成管理人登記的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之一,并成功發行了產品;富敦投資管理(上海)總經理張軍稱,富敦在2017年拿到了WFOE PFM(私募基金管理人)資質,也開展QDLP業務。
外資加速布局內地股債市場
除了投行業務方面的布局,海外的真金白銀也在加速流入中國內地股、債市場。
2021年,北向資金突破4000億元大關,較2020年幾乎翻倍。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近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中國監管層對假外資監管影響有限,假外資比例十分有限,占比僅1%,約3.9萬戶。根據瑞銀預測,2022年北向資金凈流入量仍有望達到3000億元。
在他看來,相比起離岸市場,A股將持續受到更多關注。美國市場交易量目前日均約為1.3萬億美元左右,而港股僅1000多億港元,隨著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回歸和二次上市,市場一度對流動性承接力有所討論。相比之下,A股的市場容量和流動性優勢凸顯。
摩根大通中國股票首席策略師劉鳴鏑此前對記者表示,看好2022年中國股市的表現,滬深300有望超越年初高點,沖擊5950點。“舊巨人”逐漸淡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房地產;而“最近的巨人”則受到監管,例如互聯網和部分新經濟企業;中國也在培育“新巨人”,包括新能源車、可再生能源、先進制造、科技、數字化等新增長引擎。市場不乏風險,但新的中長期主線歷來更能令投資者興奮。“盡管市場也十分關注及擔憂‘老巨人’行業遠去的風險,但更重要的是,‘新巨人’行業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她稱。
2022年,國際資金增配中國債市的步伐仍將持續。根據德銀的統計,截至2021年11月底,境外投資者持有約4萬億元的人民幣債券,規模較2018年底增長1倍以上,預計今年將有4500億元人民幣流入境內債市,主要來自全球外匯儲備管理機構及主動型資產管理公司。
不得不提的是,2021年開始,中國的量化投資市場也在迅速擴容。2021年前8個月,20家百億級量化私募就完成近2000只新基金的備案,而同期百億級私募新基金發行量為4183只。
外資亦趨之若鶩。A股市場鮮有超高頻交易者,流動性較好,相較于成熟市場更容易獲取Alpha(超額收益),房東明認為,這讓眾多國際量化機構看到了巨大的機會,近年來加速進入中國市場。“當A股已經發展到了全球第二大融資市場,必須要包容萬象,策略也需要多元化,吸引不同的優秀管理人進入市場。”
然而,量化在中國的發展遭遇諸多爭議。房東明稱,量化交易在海外是一個成熟的市場,也受到相關監管,其中有很多的知識產權和策略的差異性,因而在交易趨同和波動加劇方面,并沒有看到數據支持這樣一種顧慮。他認為,量化機構應該強化和監管方面的溝通,未來也可以嘗試主動加強選股能力,并讓信號來源多元化,除了量價信號,也可從包括基本面因素及一些非結構化的另類數據上尋找超額收益。
面對種種不確定性和水土不服,外資進擊中國市場之路絕非坦途,但更多人相信,逐利的華爾街與中國市場的“羅曼史”仍將續寫。
標簽: 依舊,鐘情,中國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 民主不民主實踐最有說服力,人民最有發言權2022-03-04
- “動態清零”做法符合中國實際情況 中國為2022-03-04
- 中國空間站今年將全面建成 首次實現6名航2022-03-04
- 履職一年間丨全國人大代表柴閃閃:給靈活就2022-03-04
- 神十三乘組4月將返回,今年再送6名航天員進2022-03-04
- 香港同心抗疫里的“凡人微光”,真美!2022-03-04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追夢綠色,守護凈2022-03-04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北京冬奧會讓冰雪2022-03-04
- 農業農村部:對農業科創企業支持貸款規模提2022-03-04
- 不下載APP不給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持續增強中小企業發展信心2022-03-04
- “建議取消中小學生各種藝術考級”引熱議 2022-03-04
- 全國政協委員丁磊:建議加速鈉離子電池等新2022-03-04
- 電腦忘記密碼怎么辦?教你一招,半分鐘就能2022-03-04
- “大媽”排隊買金場景難再現2022-03-04
- 不下載APP不給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愛看評論 愛比價格 這代年輕人購物有個性2022-03-04
- “互聯網一代”開啟新節儉模式2022-03-04
- “全過程人民民主”“動態清零”……兩會全2022-03-04
- 創意微視頻|微光2022-03-04
- 數評兩會:21億劑!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2022-03-04
- 微視頻 | 你聽,被愛著的感覺,真好!2022-03-04
- 【代表委員話三農】宋豐強:聚焦黃河綠色發2022-03-04
- 有事好商量丨小巷里的懇談會2022-03-04
- 非本人原因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齡如何計2022-03-04
- 工地發放工資卡“不符合要求”,只能去指定2022-03-04
- 騎車下班途中“自摔”受傷,難以認定為工傷2022-03-04
- 女性平等就業權相關法律有哪些?怎么規定的2022-03-04
- 數據統計:《艾爾登法環》在Steam上售出1002022-03-04
- 張業遂:中國是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