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科創企業轉化成功與否 取決于內外部兩個方面的因素
2021-11-11 08:33:44 來源:第一財經
“雙碳”目標之下,綠色低碳技術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多。但與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困難類似,環保科創企業成功與否,尚取決于內外兩方面因素。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研發的成熟技術解決環保難題,可是喊破喉嚨,無人回應。”近日,安徽一家環保科技企業的老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青海西寧一家環保實業企業的老總也表示,這些年,他在全國各地推介低碳環保的技術和產品,也通過多個途徑反映技術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各種辛酸。
有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業者既要有敏銳的眼光,也要找準合適的商業模式。從外部來看,助力低碳環保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也應盡快落地。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張剛不僅是安徽憬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也是該企業20多項國家專利技術的發明人之一和研發團隊的領頭人。啟信寶信息顯示,該企業經營范圍包括環保技術開發、咨詢、轉讓和推廣;城市垃圾處理工程;節能、環保、生態保護工程施工;新型催化材料及助劑銷售等。
張剛說,我國是塑料生產和消費大國。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發布的報告,2020年全國共產生廢塑料約6000萬噸,廢塑料總體回收率約為26.7%。另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產生在生活垃圾里的廢塑料約5000萬噸,如全部焚燒將產生約1.6億噸二氧化碳,填埋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這些年,張剛一直在琢磨廢塑料回收再利用的事,研發了“用全自動分選設備從生活垃圾提取廢塑料”“廢塑料、廢機油催化裂解制取輕質汽柴油”全套技術,包括相關設備制造,并且都拿到了國家專利證書。
今年7月6日,在這家企業的一間實驗室里,技術人員曾向第一財經記者演示了“廢塑料、廢機油催化裂解制取輕質燃料油”的整個過程。
技術人員在一個玻璃容器中放入2克催化劑,倒入50毫升的廢機油,再放入重量為100克的廢棄農用薄膜和舊塑料袋,封口后加熱。不到20分鐘,玻璃容器內的溫度就達到120度并有油氣產生。超過180度后,淡黃色的清澈透明的輕質燃料油從出油口流入量杯。
整個反應過程結束后,廢棄農用薄膜和舊塑料袋已變成少量的黑炭留在玻璃容器的底部,量杯里的輕質燃料油接近180毫升。“根據第三方檢測報告,油品的綜合參數達到柴油國Ⅲ、國Ⅳ標準,相關技術已拿到國家專利。”張剛說。
安徽憬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屬一家廢塑料催化裂解廠生產車間。
利用上述技術工藝,張剛前兩年在安徽合肥郊區建立了一家小型工廠,開始了規模化生產。生產數據顯示,單次處理100噸廢塑料可減排二氧化碳314.28噸,同時可減少天然氣和用電量,扣除加熱過程中的耗能等碳排放,減排二氧化碳總量達到300.14噸。“生產成本完全可以接受。”他說。
青海西旺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西旺實業”)董事長池立群在陶瓷界從業近20年,他面對的是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傳統陶瓷行業高耗能、高排放問題。
池立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絕大多數陶瓷企業生產的產品都是利用煤炭或液化氣等能源,通過1300攝氏度至150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而成,而且工藝要求一經開爐中途不能停機,直至產品成型為止。期間能源消耗大、排放多、污染重,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及粉塵排放對環境造成污染。
我國陶瓷產品生產量占世界總量的50%以上,出口額占世界的20%。經過長期無序開采,多地陶瓷資源嚴重匱乏。佛山、潮州、景德鎮、唐山、淄博等產瓷地區陶土資源儲量幾近枯竭。
池立群說,在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上海化工研究所專家們的幫助下,該企業已研發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復合材料“昆侖晶石”。經國際專業檢驗、鑒定、測試和認證機構(SGS通標)認證,這一新型復合材料的生產過程碳排放僅為傳統建材潔具的1/8。在消費使用后能全部實現有償回收和利用。
行業“堅冰”難破
11月4日晚,張剛通過微信給第一財經記者發了十幾條信息,長達1000多字,訴說自己的困惑和面臨的困難:
“廢塑料處理不好,就是環境的最大殺手。但處理好了,就是天量級的寶貴資源。”他說,塑料的原材料是石油,如果可以使更多的塑料進入再利用環節,將有效減少初次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提高廢塑料價值。
數據顯示,每回收利用1公斤廢塑料,相當于減少使用2~3公斤的原油,可減少固體廢棄物填埋0.53公斤。張剛說,如果按轉化率測算,5000萬噸廢塑料相當于7000萬噸石油,相當于每年石油進口量的15%或自開采量的37%。
“從我們所掌握的技術來看,只要在生產和回收處理環節有科學合理的政策支持、配套,從技術上,控制、消除塑料污染完全沒有問題。”張剛說。
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農用薄膜管理辦法》規定,農用薄膜使用者應當在使用期限到期前撿拾田間的非全生物降解農用薄膜廢棄物,交至回收網點或回收工作者,不得隨意棄置、掩埋或者焚燒;農用薄膜生產者、銷售者、回收網點、廢舊農用薄膜回收再利用企業或其他組織等應當開展合作,采取多種方式,建立健全農用薄膜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廢舊農用薄膜回收、處理和再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對未按規定使用、回收農用薄膜的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明確了罰款規定。今年10月,江蘇省宿遷市農業執法支隊曾開出該市首張“未按照規定及時回收農用薄膜”罰單。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垃圾處理問題,也一再強調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利用,但許多地方依舊選擇填埋、焚燒這種簡單的處理方式,對廢舊塑料特別是農用薄膜等回收利用興趣不高。全國范圍內也鮮見廢棄農用薄膜收集、利用的成熟案例。
張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憬鈺環保前些年就與安徽某地的再生資源部門合作,由他們負責收集廢舊農用薄膜,再送到其處理企業,但收集的量有限。“我們也曾考慮與垃圾處理企業合作,負責把垃圾里約10%的塑料分選出來。但沒有垃圾處理企業愿意。”
他認為,廢棄農用薄膜回收利用是遲早要解決的大問題,但目前的政策引導和約束不夠。
對于企業反映的問題,有地方環保局官員表示,目前各地農用薄膜等廢塑料回收體系尚未建立,沒有找到合適的贏利模式。總的來說,農用薄膜收集投入成本大,還是需要政府投入。
“雙碳”目標之下,綠色低碳技術越來越被市場所需求。
與張剛相比,池立群的境遇要稍微好些。2020年,西旺實業與新疆一房地產開發集團合作,共同在新疆當地投資建設了一家生產硅鈣礦材料衛浴、櫥柜、門窗、地板和外墻保溫材料的工廠;東部某省份也計劃與西旺實業合作,引進其專利和技術,共同投資建廠,生產低碳綠色環保建材產品。
但傳統陶瓷行業這塊“堅冰”卻很難撼動。池立群反映,目前,陶土資源無序開采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用新技術、新工藝取代傳統陶瓷生產工藝的難度很大。而新型建材盡管綠色、低碳、環保,還能有償回收和利用,但公眾認知度低,在市場上很難普及。
“我曾經跑到國內一個陶瓷生產基地,與他們商量能否拿出一條生產線讓我們嘗試改造,但沒成功。”池立群說:“真心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牽線搭橋,以創新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銜接和幫助傳統企業進行系統的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
“陶瓷行業是有一些新技術、新工藝,不要說技術改造需要投入成本,適應也需要時間。比如老師傅們就習慣了傳統的制陶工藝,沒有人愿意改變。”江西景德鎮一位陶瓷企業負責人說。
對于上述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在日前召開的“2021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論壇”上,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會長許軍祥表示,我國在廢塑料回收利用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經驗,但缺乏一套完整的再生塑料標準體系和相關配套的認證體系。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固體廢物管理處處長溫雪峰也表示,近年來,隨著外賣、快遞等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限塑令”不斷遭遇新的難題,塑料污染防治急需邁上高效治理的新臺階。
11月7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防治”。7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也明確要求,實施廢塑料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范管理,提升行業規范化水平,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加強塑料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利用;減少塑料垃圾填埋量。
在陶瓷行業,標準不完善同樣也是導致新技術、新工藝難以推廣應用的關鍵。生態環境部《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陶瓷磚(板)》編制組介紹,過去,國家標準僅對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工業廢渣的資源化利用率提出了要求,并沒有綜合考慮生產過程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情況。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今年4月頒布實施的《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陶瓷磚(板)》標準已明確要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渣回收利用率應不小于90%,其中本企業工業廢渣回收利用率應不小于60%;吸水率不大于5%的產品,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應不大于6.4公斤標準煤/平方米。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建筑衛生陶瓷2021技術與裝備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陶瓷行業亟待完善行業規范和準入標準,推廣清潔生產技術、裝備和綠色制造,規范陶瓷行業的全過程污染防治管理,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嚴控碳排放。
今年7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的發展,并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
出路:取決于內外兩方面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張剛、池立群這樣遭遇困境的人為數不少。在環保界有一句普遍認同的話:政策和標準的收緊,能擠壓出市場。
但也有一群創業者不僅因為有技術,也因為他們善于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找準生存方式,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前不久,“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的評委們實地考察了民營企業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加環境”)。天加環境創辦于1991年,很早就將產業發展方向聚焦在環境節能中的三大緊迫問題:制冷系統能耗占比高(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5%、制冷系統占建筑能耗的50%);制冷系統綜合能耗低(在大型建筑和工業環境中,制冷系統普遍綜合效低);誠信體系不足(系統能效評價沒有統一標準,節能數據單方監測)。
天加環境選擇了地鐵車站作為主攻方向。該企業董事長蔣立以廣州地鐵新塘站為例介紹,該項目克服了制冷行業能效低與投資回收期長的兩大問題:
廣州地鐵新塘站項目建立了用戶方、設備方、第三方(國家通用研究院合肥檢測院)的共同監測平臺,所有相關運營數據實時傳送且無法篡改,節能數據真實可見。這個項目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商業模式,與用戶簽訂節能服務合同,投資回收期可縮短至3年左右。
“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評委實地考察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在融資機制上,天加環境根據地鐵站項目的建設進程,以站為單位與銀行簽訂項目貸款合同,每個站融資計劃3年,平均單站融資成本16萬元(銀行年化率6%)。項目實施后,廣州地鐵單站年節約電量165萬度,按廣州地鐵電費0.7元每度計算,年節約電費116萬元。天加環境作為投資方80%節能效益分享年收益92.8萬元,3.46年即可收回成本,年投資回報率超過28%。
國家通用研究院合肥檢測院的檢測結果顯示,廣州地鐵新塘站應用天加環境地鐵高效機房節能方案年節約用電約76.4萬度,單個站點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636噸。
據港交所10月27日披露,位于山東煙臺的鴻承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鴻承環保”)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預期于本月11日掛牌。鴻承環保董事長劉澤銘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鴻承環保專注于金礦有害廢物的綜合利用、無害處理、環境修復等環保服務,不僅有成熟的技術工藝,也有能力強的技術、市場和投融資團隊。把準產業鏈的脈搏是鴻承環保制勝的關鍵。一方面為上游客戶處理尾渣,再從有害廢物中提取再生產品,出售給下游化工企業或貿易公司。
池立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比如通過技改資金補貼、產業基金扶持、市場專項補貼等方式,快速引導陶瓷行業轉型,提高消費端的接受度。同時,對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創新研究給予政策及資金扶持和優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也對此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起點不同,能源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因而技術路線圖也不可能相同。這需要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
標簽: 方面的,面的,因素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 農業農村部:對農業科創企業支持貸款規模提2022-03-04
- 不下載APP不給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持續增強中小企業發展信心2022-03-04
- “建議取消中小學生各種藝術考級”引熱議 2022-03-04
- 全國政協委員丁磊:建議加速鈉離子電池等新2022-03-04
- 電腦忘記密碼怎么辦?教你一招,半分鐘就能2022-03-04
- “大媽”排隊買金場景難再現2022-03-04
- 不下載APP不給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愛看評論 愛比價格 這代年輕人購物有個性2022-03-04
- “互聯網一代”開啟新節儉模式2022-03-04
- “全過程人民民主”“動態清零”……兩會全2022-03-04
- 創意微視頻|微光2022-03-04
- 數評兩會:21億劑!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2022-03-04
- 微視頻 | 你聽,被愛著的感覺,真好!2022-03-04
- 【代表委員話三農】宋豐強:聚焦黃河綠色發2022-03-04
- 有事好商量丨小巷里的懇談會2022-03-04
- 非本人原因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齡如何計2022-03-04
- 工地發放工資卡“不符合要求”,只能去指定2022-03-04
- 騎車下班途中“自摔”受傷,難以認定為工傷2022-03-04
- 女性平等就業權相關法律有哪些?怎么規定的2022-03-04
- 數據統計:《艾爾登法環》在Steam上售出1002022-03-04
- 張業遂:中國是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2022-03-04
- 統計局:2021年我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22958萬2022-03-04
- 北京出臺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綜合監2022-03-04
- 元宇宙概念異動,這些產業或將率先落地,投2022-03-04
- 國投羅鉀助力沃柑種植,為大理再添一抹亮色2022-03-04
- 軍工股走強,俄烏沖突催化裝備發展,行業成2022-03-04
- 劉永好:多舉措節糧提效保障糧食和耕地安全2022-03-04
- APP“脅迫下載”只會自砸招牌2022-03-04
- 首筆數字人民幣碳信用交易在成都完成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