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觀點 > 正文

        理解了“自我” 才能真正做到自我成長實現自我價值

        2020-08-12 16:58:59 來源:搜狐

        寫在前面:幾年前曾想開展有關自我重塑的培訓,花了很大力氣分析“自我”的含義。也許有人會覺得太羅嗦,但對于我來說,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堅定起來。在我的理解里,“自我”是一種維系生物生命力的生理機制和維持生物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這種機制使得生物的反應“由自己發出動作,又作用于自身”。生命有使命、目的,“自我”就是這種使命、目的的監督者和執行者。成長都是自我的成長,都是自我成長,而對于那些不小心將自己桎梏到某種框架里的人來說,領會到“自我”的意義才能解放自己。

        弗洛伊德于1923年出版的《自我與本我》中系統總結了他的前意識—潛意識—意識與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他認為,本我是潛意識的結構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營,它與生俱來,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樂原則;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處于本我與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則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內在的道德檢察官,為人格發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這三個系統錯綜復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欲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欲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采取適當措施。

        在弗洛伊德那里,“自我”就是“我”,是日常生活中的那個行為主體,但在上一節里提到的“自我”更接近“本我”,是一種本能的存在。醫生、病理學家、教授、行政官員、詩人和散文作家劉易斯·托馬斯在《水母與蝸牛》這本書里的同名文章中有關于“自我”的非常精彩的論述,我們不妨讀一讀這些有趣的文字。

        這年頭,我們對于自我的自我意識好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了。時行的雜志上,連篇累牘的文章奉勸我們要對自我作這作那:如何找到自我,確認自我,培養自我,保護自我,更有甚者,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時令如周末什么的,還要學著如何暫時地忘掉自我。

        有好些誨人不倦的書本,銷路甚佳的書本,是關于自我實現,自助自強,和自我開發的。

        一群群自尊的人們付很高的費用、去參加為期三天的短訓班,學習如何意識自我。在大學里,可以開出關于自我啟蒙的選修課來了。

        讀著這些,你可能會想,咱們發現自我,只是新近的事。咱早就疑心,有那么個東西在那兒活著,掌管著這塊地兒,分離于其他所有事物,絕對地個性化,絕對地獨立。

        這會兒總算封了它一個真正的名號,布告天下,叫作自我。

        ……我們容易認為,我們自己是自然界唯有的完全獨特的生靈。可事情不是這樣的。獨特性是生物界極為稀松平常的品性,實在算不得什么獨特。一個現象不可能既是獨特的,同時又是普遍的。要說獨特,就連一個個獨個的,自由游動的細菌也可被看作是獨特的實體,即使它們是一單個無性系的后裔,也能各各區分出來。斯普第奇(Spudich) 和科什蘭(Koshland)最近報道,同種的能動微生物,其個體的游動行為各不相同,頗像一個個性情孤僻,行為乖張的怪人。在它們尋找食物的時候,有的會歪歪扭扭地向一個方向前進,行進確切的幾秒鐘后,嘎然而止;而其他的細菌則以不同的方式歪扭前進,行進不同的,但各有定數的時間。假如你逮住它們的鞭毛,把它們掛在覆了一層抗體的滑片的表面上,仔細地觀察,你可以通過其扭動身體的方式把它們一個個分別開來,分別得如此準確,好像它們各有不同的名字。

        從劉易斯·托馬斯的敘述我們可以得到這樣觀點:我們通常認為“自我”是一種獨特的靈性,一個只有人類才具有的存在,事實上,每一個生物都是獨特的,都具有使得自身得以區別于其他(同類)生物的標記。微生物具有意識嗎?沒有,它們的一切活動都是本能。然而,它們是彼此區別的存在。因此,彼此區別是生物本能,就觀察者角度看,似乎生物都是有自我意識的。因為人有自我意識,所以弗洛伊德用“自我”來指稱那個日常生活中負責溝通本我與外界的存在。但上一節里面的“自我”并不需要“自我意識”,它是一種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存在,是一種本能,生物的自我保護自我延續本能。這里不存在孰對孰錯的問題,存在的是解釋能力大小的問題。

        查《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自我”是一個人稱代詞,“多用在雙音節動詞前,表示這個動作由自己發出,同時又以自己為對象”。當我們將這個詞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使用的時候,它仍然具有這樣的含義:由自己發出動作,同時又以自己為對象。如果我們將這里的“動作”理解為心理—行為的調節,那么“自我”就不會在低等生物身上出現;如果我們將這里的“動作”理解為生物適應環境的努力,那么,似乎所有生物身上都存在“自我”。

        顯而易見的是,我們沒有辦法驗證不能用符號語言進行自我表達的生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也不能驗證生物進化(種群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過程是否受到了某種有意識(指有目的)的操作。比如,當一條狗歡蹦亂跳地迎接主人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它是否覺察到了自己的喜悅,進一步觀察,如果主人心情煩躁拿它出氣,它會表現得很委屈,這個時候,我們能否確定它是有自我意識的?公雞下蛋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現象,但母雞變成公雞,“牝雞司晨”的現象卻早已被古人發現(他們用來影射女人當權),我們能否據此說基因能夠根據外界環境的不同主動地作用于自身?(注:種群中的雌性動物逆轉為雄性是為了繁殖后代)

        上面的例子可能讓人覺得每個(種)生物身上都有一個呼之欲出的“自我”,但事實并非如此。試想,假如我們去參觀某個工廠,這個工廠有一個完全自動化的車間,工人們只需要將原料源源不斷地放在指定的入口而不必進入車間,我們在不知實情的情況下是否會認為車間內同樣有許多工人?在沒有明白作用機制的時候下結論并不明智。

        但是,如果我們根據自動化車間的例子否定生物身上存在“自我”,同樣是不恰當的。生物會為了生存而主動地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而人類制造的任何機器都沒有這種本領。

        為了做進一步討論,有必要討論“意識”的概念。“意識”是奇怪的存在。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但是,它并不因此而獨立于物質世界,我們沒有任何證據和必要的理由這樣認為。意識是信號(message)、信息(information)一類的存在,因而我們可以借助對通訊機器的研究來理解它的存在。1943年,維納(Norbert Wiener)與羅森勃呂斯(A·Rosenblueth)、畢格羅(J·H·Bigelow)合作發表論文《行為·目的和目的論》,解決了從古至今一直懸而未決的哲學難題:因果性與目的性的關系問題。論文指出,在生物界,生物的結構、活動和功能是有目的性的;在物理界,技術系統的結構、活動和功能沒有目的性而服從因果決定性;無論動物還是機器,都是由操縱機構(加工、處理信息,并對受控對象發出指令)、受控對象(接受指令,執行某種特定任務)、直感通道和反饋通道(搜集和傳遞外界環境和自身完成任務的信息)這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有組織的系統。這篇論文集中了控制論的重要理論,影響深遠。有了控制論思想的幫助,盡管我們仍然無法發現意識的本質,但我們可以運用科學類比的方法說明白意識的性質、作用:意識是直感通道和反饋通道里搜集和傳遞的外界環境、自身完成任務的信息,能夠幫助意識主體調節自身狀態以適應環境或完成有目的的活動。

        能夠接收外界的、與自身生存無直接關系的信息而產生身心狀態的變化(情緒反應),我們認為這樣的生物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能夠根據外界信息調節自身狀態,即存在自我調節的生物,我們認為是具有“自我”的;病毒這樣不停歇地增殖、變異、增殖的生物(有人認為病毒不是生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

        人們的習慣思維是:既然存在因果決定性,那么一定存在目的性,而存在目的性就意味著存在自我意識。而由我們的分析可知,存在目的性意味著存在自我,并不意味著存在自我意識。病毒依靠不斷變異來適應環境,其目的是基因的保存、復制和延續,可以認為在其身上存在“自我”;而對于病毒基因來說,“變異—適應”策略是由演化得到,遵守“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進化法則,而非拉馬克“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法則,所以,并不存在“自我意識”。

        如果刨根問底,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基因控制生物性狀,并且根據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來調節基因頻率,我們按照“由自己發出動作,又作用于自身”的標準認為生物存在“自我”,那么,對于基因來說,它又是由什么控制的,它是否存在“自我”呢?基因相當于人工智能系統的軟件程序,后者由人設計并輸入系統,那么基因是怎樣進入生物體的呢?換句話說,生命是如何出現的,是不是有意識地設計出來的程序?這是一個自從人類產生自我意識便出現了的問題,我們人類是神創造的嗎?

        《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熱著,上海譯林出版社,1987)和《超循環論》(M·艾根、P·舒斯特爾著,上海譯林出版社,1990)這兩本書介紹了當代科學理論的發展和科學家為解決上述問題所做的努力,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這樣的啟示:物質微粒的碰撞和能量的流動經過長期的演化可能會出現自組織的平衡狀態,即由混沌演化出秩序;有機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質的復制自組織和催化自組織偶然狀態下形成超循環結構,進而形成開放的自組織系統,即生命的最初級形式;生命在與環境的博弈過程中逐漸進化。一句話來概括:生命誕生于帶有必然性的偶然。

        認識世界是可以分層次的,生命起源問題涉及到分子化學、分子生物學、統計力學、分形理論等多個學科,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很難完全掌握,因此,能夠了解這一理論的基本科學思想就可以了。根據控制論(維納)、耗散結構論(普里高津)和超循環論(艾根)的思想,聯系現代生物學、心理學、語義學知識,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我們在“由自己發出動作,又作用于自身”的意義上使用“自我”這個概念,因此,它在事實上指的是一種力量,開放的自組織系統維護自身、復制自身的核心力量,或者一種能力,生命系統創造負熵的能力。

        2.我們在“能夠賦予自身行為生存本能之外的意義的能力”的意義上使用“自我意識”這個概念,這樣就能將強化得到的后天習得行為與“自我意識”的行為區別開。如何判別動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可以用一個故事說明: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有一篇警犬黑子的故事,黑子是一頭緝毒犬,本領高強,隊長有一次捉弄黑子,在它找出攜帶毒品的“罪犯”后,隊長堅決地搖頭,于是它再找,仍然是那個人,隊長仍然搖頭,反復多次之后,黑子換了一個人,這個時候大家都大笑起來,搞明白自己被戲弄了的黑子顯得有些惱怒,傷心,失望,從此以后,無論怎樣調教,黑子都提不起精神,只能退役。按照上文的概念,黑子顯然有自我意識,它因為被戲弄,失去了對人的信任,也失去了練就的本領。不過,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解讀這個故事:黑子在長期調教下形成了穩定的條件反射,當調教方式突然改變的時候,黑子的神經系統(心理)產生了巨大振蕩,導致了最終的退役。這種解讀消除了人類以自己為參照進行類比可能帶來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將問題轉化為對神經系統(心理)振蕩的研究,避開了“自我意識”這一雷區。究竟動物是否有自我意識,什么動物有自我意識,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分析才能確定,這里僅提供一種觀點。

        3.高等動物(哺乳動物)可能具有自我意識,因為它們具備了必要的神經基礎;低等動物和更低等的生物因為缺少必要的神經基礎不能產生自我意識;低等動物、植物、多細胞乃至單細胞生物雖然沒有自我意識,但都能夠根據外界環境的信息做出必要的自我調節;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存在自我調節,但是能夠不斷地變異地以適應環境,從而使自身的基因得到傳遞和傳播。

        4.生物進化的本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根據控制論思想,我們可以將進化的過程看作在基因控制下實現的自我調節過程,不過,這一過程以某些表現型的個體被淘汰為代價,而非拉馬克猜想的那樣“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5.可能具有自我意識與能夠表達自我意識之間的差距即是哺乳動物與人的差距,造成差距的關鍵結構可能是大腦新皮層。

        6.按照“由自己發出動作,又作用于自身”的標準來衡量,所有生物身上都存在“自我”,這種“自我”的載體是基因。

        7.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存在負責協調控制的軟體程序,并且能夠通過搜集、識別外界信息來決定自身的活動,但是,這種程序不是它們自身生成的,而且它們不能夠通過程序的復制再造出“自身”,也沒有自動進化的可能,所以我們認為它們身上不存在“自我”。

        8.生命起源問題中有一個類似“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即“先有核酸還是先有蛋白質”的問題,M·艾根提出的“超循環”在理論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一種延續、復制自身的力量,“自我”并不是隱藏在基因當中,而是隱藏于基因與蛋白質形成的結構中。依靠這種力量,生命由最初級的原生質形式演化出了覆蓋整個地球的生態圈和數以百萬計的具有不同形態、結構、功能的生物。這是“自我”的第一重修煉。

        9.生命由原生質演化出細胞,由單細胞演化出多細胞并開始分化,一部分生物沿著自養的道路前進,依靠光合作用供給自身營養,另一部分生物沿著異養的道路前進,依靠從外界環境攝取物質供給自身營養,因為后一條進化之路有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這一部分生物演化出了神經系統,用于協調外界環境與自身之間的關系,當神經系統發展到足夠復雜的程度時,“自我意識”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出現“自我意識”,開始有意識地摹擬自然力量,最終發展出語言文字,這是“自我”的第二重修煉。

        10.人類由蒙昧一路走來,由最初的不知不覺到后來的羞怯、負疚和驕傲虛榮并存,再到現在的狂妄自大野心勃勃和浮躁焦慮憂心忡忡,終于積累了足夠的知識來認清自己:在我們身上存在三重自我,第一重是生命本能,第二重是人類虛榮,第三重是圓滿融通。生命本能遵守“趨利避害,趨樂避苦”的法則。人類虛榮遵守“追名逐利,奉獻光榮”的法則。圓滿融通說的是領悟前兩個法則后“隨心所欲不逾矩,心想事成樂悠悠”的境界。

        自我是神圣的,因為它是決定存在的物質力量。然而,我們或者裝作從未見過,或者根本否認它,就是不肯承認人類文明是它的杰作。因為一旦我們承認這個事實,我們便會遇到精神困境,“第一個困境是:包括我們在內的一切物種,都不具有超越其遺傳史所創造的種種規則之外的目的。……如果大腦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那么,甚至特定的美學判斷和宗教信仰的能力,也都必然產生于上述機制。它們或者是對古代人類進化環境的直接適應,或者至多是由更深刻、更隱蔽的各種活動所派生的結構,這些活動曾經是在更為嚴格的生物學意義下具有適應性的。那么,問題的本質在于,大腦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促進了指導它的形成的那些基因的生存和復制。人類精神是生存和繁衍的服務機構,理智不過是它形形色色的技巧之一……宗教信念不過是促進人類生存的機制,和其他人類組織一樣,宗教的發展加強了成員的堅定性和影響。各種形式的世俗宗教除了許諾給人們物質福利和對人性后果的合法逃避之外,就什么也沒有。它們的精神力量同樣來自集體主義式的自我擴張的目標。……意識形態確實服從于它的隱蔽的主人——基因,各種最高的沖動都可還原為生物學行為。……我們的倫理前提,人類道德就從這些根源如同本能一樣進化而來。……(哲學家)那隱秘的神諭存在于大胸深處的情感中樞,很可能就在邊緣系統之中。這是神經元和激素分泌細胞的一個復雜結構,剛好位于大腦皮質的“思考”中樞之下,以此為基礎,人類情感反應和更一般的倫理行為通過無數代自然選擇牢牢地確定下來。科學所受到的挑戰,是去測量由此造成的各種限制的牢固程度,找到它們在大腦中的根源,通過精神進化史的重建揭示這些限制的意義,這一方面的工作將是文化進化研究的邏輯補充。如果我們成功地完成了這一工作,我們就將進入第二個困境,那就是:前述潛意識壓抑力和道德動機中哪些是我們應該服從的?哪些宜于加以削弱或升華?”《論人的天性》(E.O.威爾遜著)

        許多人都非常討厭威爾遜這樣的“科學主義者”,這是我們的第二重自我“人類虛榮”在進行頑強的防衛和反擊。“自我”的第二重修煉實在太成功了,結果是它構筑了異常堅固的精神堡壘來阻撓我們發現關于它的事實。我們寧肯相信存在至少無上的宇宙唯一真神,寧肯背棄紅塵皈依大智者,寧肯一切聽從祖宗的“安排”,就是不肯承認“我與我的精神都是生物本能進化的產物”。

        我喜歡自由。我們喜歡自由。人類喜歡自由。但是,自由是什么?關于這個話題,哲學家的話越說越多,我們越來越不明白。我們厭惡被限制,所以我們痛恨一切據說能夠決定我們的思想的力量,與此同時,我們受本能的驅動受潛意識的奴役心甘情愿地上當受騙。我們害怕知道自己原來并不自由的事實,更害怕知道有些事情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但是,我們又企盼著一切都早已決定,而且我們可以不勞而獲自由自在,——我們甚至不愿知道我們身上存在這樣兩種看似截然相反其實殊途同歸的潛在欲望。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集中營的軍官奉令以槍決、毒氣、絞刑與種種殘酷手段屠殺1200萬猶太人,這些軍官怎么能夠下得了手?廣為世人接受的觀點是,條頓民族天性嚴謹,德國人自小耳濡目染,形成了特別服從命令的人格。耶魯大學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他決定做一個實驗。他組裝了一臺幾乎可以亂真的假電擊器,征募數百位自愿者,并安排一位演員擔任接受電擊者。實驗過程中,他一再命令受試者執行電擊,電流甚至強到足以致命,而那位演員則將受到電擊的痛苦充分地表演出來,大喊大叫,面目猙獰,奮力掙扎,最后突然不再出聲假裝死掉。那些負責施加懲罰的實驗對象并不知道他們使用的是假電擊器,也不可能識破演員的表演,但是,他們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對受害者的懇求視而不見,直到電壓達到450伏研究人員停止實驗為止。這是一次讓所有人震驚的實驗,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質疑,比如受試者都是男性,受試者可能恰好是一群虐待狂,受試者個性扭曲,等等,但是,通過控制實驗,這些猜測都被排除了。那么,這個實驗揭示了什么呢?人們對權威的崇拜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讓他們違背良知和常識。試想一下,如果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權威要求人類去犯罪,人類是不是真的可能變得無比瘋狂?這個實驗沉重打擊了人類的自尊,也使得米爾格蘭姆的人生充滿了悲劇色彩。

        無可置疑,服從權威的本能意識來自進化過程。我們知道,進化是適應的代名詞,那么,服從權威必定有助于人類適應環境。然而,二次世界大戰告訴我們,對權威的服從可能給整個人類帶來巨大再難。我們該怎么辦?借鑒R.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使用的分析方法,服從權威的合理性可以這樣解釋:如果權威是合法的(即被其他成員證實了的),服從權威意味著節省了探索嘗試的成本,并且能夠逃避個體所應擔負的探索世界的責任。試舉一例:能夠直接應用的技術知識直接告訴我們“怎么辦”,而科學知識只是告訴我們“是什么”、“為什么”,缺乏主動性的人們常常對前者更感興趣,因為那里有“權威”的指導,不必費神去思考,更可直觀地證明自己是有用的。科學知識傳播的速度遠遠落后于技術的傳播速度,除了物質利益的誘導作用外,前者不包含“教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一原理對人類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羅伯特·西奧迪尼(R·B·Cialdini)將它列入了《影響力》。——等一等,是不是因為這一原理被列入了《影響力》所以我才說它對人類的生活有巨大影響?

        生物生理意義上的適應采用試錯法,個體不適應即被淘汰,代價極大,于是偶然而必然地進化出了自我意識,心理意義上的適應在社會框架內在不危及生存的前提下采用試錯法。因此,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個性解放的時代,我們不可能真的去質疑一切權威,避免犯錯的最好辦法仍然是求助于權威。從實證的角度看,科學知識也屬于一種觀點,這種觀點比經驗知識和主觀判斷優越之處在于它是可驗證或證偽的。如果我們想要求助一個權威來節省探索世界的成本,科學知識無疑是最佳選項。當然,科學知識并不告訴我們該怎么做,所以,一旦看到“我們應該”這樣的字眼,請注意,那是作者站在科學知識的旗幟下發表屬于他自己的觀點。

        神圣的自我自我神圣。記住,我們不可能違背自我的本能,更沒有必要那樣做。因此,我們也要進行自我修煉。自我的第三重修煉要由我們自己完成。我們肩負著“自私的基因”賦予我們的責任,也肩負著“自私的基因”創造出來的人類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必須努力尋求一種平衡,一種身心和諧的狀態,一種人生價值最大化的方法。

        標簽: 自我成長 自我 價值

        精彩推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 誠聘英才 | 廣告招商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8-2020  m.chahao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品質網 版權所有
         

        聯系我們:98 28 36 7@qq.com
         

        未經中國品質網書面授權,請勿轉載內容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 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亚洲天堂男人天堂|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国产高清人在线|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在线亚洲v日韩v|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