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山寨證書”泛濫,買方心理值得玩味
2022-03-25 10:58:55 來源:極目新聞
據悉,近段時間以來,一些機構和單位以新職業的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等名義,隨意舉辦培訓、評價、發證活動,亂收費、濫發證。還有一些機構和單位虛假或夸大宣傳,甚至假冒權威機構名義組織培訓、評價、頒發證書等,社會對此反映強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自3月起對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進行專項治理。
“整理收納名師培訓,10天速成取證”“考個含金量高的證,全職一年收入20多萬,兼職掛靠也有10多萬”“報名無門檻,保一次性通過考試”……正在找工作或者準備跳槽的人,一定從不同渠道接收過此類信息。獲取信息倒是沒門檻、零成本,但要甄別這些信息的真偽,避免誤入“山寨”,卻困難重重。
就拿“碳排放管理師”來說吧,他們會告訴你,“碳排放管理員”于2021年3月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是一個新職業。這個是事實,但他們不會告訴你,“碳排放管理師”并沒有列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這說明,就算你獲得了他們頒發的培訓證書,也不是從業資格證,不是“山寨”近乎“山寨”。含金量沒多少、含水量倒很足,這種證還扯什么掛靠,還想躺賺,別把人家當傻子。
“山寨證書”的供應商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正廠”出“孬貨”,就是培訓機構、評價機構本身是合法成立的機構,但在經營過程中打擦邊球,什么新職業出現,就趕鴨子上架,弄個職業培訓,收一點錢,發一張證明;第二種是純屬騙錢游戲,公司是騙子公司、培訓是騙人把戲,層層布局、誆人入局,交錢就發證,等到報名者發現上當時,他們早就作鳥獸散,換個地方故伎重演了。對于第一種情況,可以采取一些常態化管理措施,比如“黑名單”制度,予以警示、約束,而對第二種情況,則必須重拳出擊,一旦發現這種公司,就要警惕,必要時要重拳出擊,不給他們存活的機會。
一個巴掌拍不響,“山寨證書”泛濫,買方心理值得玩味。曾經有報道,有人花了1.4萬元,參加了一些培訓和一場考試,就拿到了“健康管理師”“公共營養師”等5張證,簡直是“賺翻了”,可是這些證拿出去有人認嗎?這種人受騙,板子能全打騙子的屁股嗎?想抄近路、走捷徑,少勞甚至不勞而獲,想不上當都難。你知道一級建造師考證有多難嗎?通過率僅為3%左右。證書“含金”越高,職業越有“錢途”,這是鐵律。如果個人不努力、不發奮,沒技術、沒技能,一張證怎么可能幫你馳騁職場?別說“山寨證書”,就算真證,那又如何?文憑不能代表水平、學歷不等于能力,求職找工作,要證書更要水平與能力,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張薄薄的紙上。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 警惕!“山寨證書”泛濫,買方心理值得玩味2022-03-25
- 共搜尋到遇難者遺物21件、飛機殘骸183份和2022-03-25
- 【黨的二十大代表選舉】堅持推優導向 確保2022-03-25
- 實現全覆蓋 確保全參與(黨的二十大代表選2022-03-25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我們的新時代丨“2022-03-25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丨一座城2022-03-25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現代服務業加速2022-03-25
- 產業布局更優 區域協同更強(經濟新方位)2022-03-25
- 五部門印發通知部署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2022-03-25
- 論文代寫騙局屢禁不止,莫成為“待宰羔羊”2022-03-25
- 在家門口裝攝像頭,只是為了自我保護,為何2022-03-25
- 申城降雨伴大風,最高溫度18度,明起雨止轉2022-03-25
- 非常時期擔非常之責 廣大政協委員化身一線2022-03-25
- 上海全市三甲醫院與上海各區結對 提升防控2022-03-25
- 上海3月24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9例2022-03-25
- 宜信財富永做財富之路上的創新者2022-03-25
- 前兩月電子制造業繼續領跑全國工業2022-03-25
- 百余中央部門曬賬本 過好“緊日子”花好每2022-03-25
- 加快“走出去”步伐 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2022-03-25
- 2263支銀行理財產品破凈,光大豪擲2億元,2022-03-25
- 中信銀行北京分行積極參與“信用北京查” 2022-03-25
- 培育外貿新業態 12家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2022-03-25
- 房賣完學校“沒了”,教育設施配建豈能相互2022-03-25
- 河南:考生因疫情無法參加高考體檢可申請緩2022-03-25
- 京城商圈深夜健身房悄然興起 更疲憊還是更2022-03-25
- 離職傾向分析軟件惹惱打工人 企業管理與隱2022-03-25
- 俄國防部稱發現美參與在烏研發生物武器部件2022-03-25
- 商務部:希望美方盡快取消全部對華加征關稅2022-03-25
- “天問一號”傳回火星巡視區高分辨率影像2022-03-25
- 脫貧人口務工規模不低于3000萬人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