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觀點 > 正文

        黨群一條心 建好幸福村(一線調研)|天天實時

        2023-02-08 09:1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兩百余戶村民出深山、入新村,從不熟悉到共發展,青海尖扎縣德吉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黨群一條心 建好幸福村(一線調研)

        本報記者 劉雨瑞

        晨光熹微,沿著黃河邊,一路行進。霧氣氤氳中,一座村莊倏然映入眼簾。

        這里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

        路邊,站著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拉毛卓瑪。一雙大手緊握,熱情相迎。進屋,奶茶飄來甜香,爐火映紅臉龐。拉毛卓瑪告訴記者,藏語中“幸福”譯為“德吉”,如今的德吉村也已成了真正的幸福村。

        “黨員和群眾就像酥油和奶茶,融在一起分不開”

        長久以來,群眾守著黃河,吃水卻成了難題。

        村民下吾端智快言快語:“直線距離雖短,但村邊就是懸崖,要想到黃河岸邊,得繞道走3個小時。”那時,村里每天派人到岸邊拉水,這個苦差事,誰都不愿干。

        山上問題,只能山下解決。

        2016年,尖扎縣啟動易地扶貧搬遷。一年后,河谷地帶的荒石灘上,一座新村拔地而起,來自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戶貧困群眾搬入新家。也是那一年,拉毛卓瑪接到縣委辦的電話:“盡快到河東移民安置點工作。”

        這片區域,她并不陌生。

        拉毛卓瑪出生成長的尖巴昂村,與安置點隔河相望。父親做了30多年村支書,認為在鄉村干事創業大有可為。2005年,拉毛卓瑪通過考試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一干就是13年。

        河東移民安置點是縣里7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之一,來這里后,沉甸甸的責任壓在拉毛卓瑪肩上。河東移民安置點后來發展為如今的德吉村。

        群眾剛搬到新環境,鄰里互不認識,難免心生戒備。拉毛卓瑪每天從早跑到晚,但村民緊閉大門,好不容易見面,也不愛和她交流。

        在縣委和鄉黨委的關心下,河東移民安置點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拉毛卓瑪下定決心,要讓黨組織成為村民信賴的主心骨。

        一年夏天,黃河上游來水,沖來枯枝浮木,阻塞河道。拉毛卓瑪與村里48名黨員沒白沒黑地打撈垃圾。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不少村民也加入進來,結束后還喊她到家里吃飯。

        拉毛卓瑪一張圓臉,笑起來親和力十足,村民不管年齡大小,都喜歡喊她“阿姐拉毛”。

        和村民熟絡后,拉毛卓瑪用兩周時間走訪村民,將相關信息制成地圖,為黨員熟悉村情提供了指南。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臨時黨支部將安置點劃為4個網格,網格員負責矛盾糾紛調處、環境衛生整治、治安巡邏防范等工作,村里的變化越來越大。

        “未來,德吉村要推行社區化便捷服務機制,讓村民辦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拉毛卓瑪說,“我們要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臨近中午,村民端來酥油奶茶,記者一口喝下,口感醇厚,唇齒留香。“黨員和群眾就像酥油和奶茶,融在一起分不開,心齊就能山移。”拉毛卓瑪說。

        “放下牧鞭,拿起鍋鏟,收入翻番”

        看著世代居住的土房被拆除,年近花甲的卓瑪東智流下熱淚。雖心有不舍,但為了后輩過上幸福生活,他狠下一條心:搬!

        251戶貧困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村民搬遷后如何過上更好的生活,一直縈繞在拉毛卓瑪心頭。

        村子地處黃河邊,交通便利、風景獨特,發展鄉村旅游,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這一想法與縣里不謀而合。2018年8月,青海省鄉村旅游暨扶貧產業啟動大會要在德吉村舉行。

        村黨支部提前商議,要把村莊打造得更美,吸引更多人來旅游。村民種植花草,每天能領100元工資。然而,開工那天,到者寥寥。

        拉毛卓瑪入戶調查,村民異口同聲:“只會放羊,不會種花!”

        “其實是‘等、靠、要’想法在作祟。”幾名村黨支部委員嘴皮磨薄了也勸不動村民。拉毛卓瑪向縣長說明情況,縣長請來村民原籍地的鄉鎮黨委書記做工作。“集體搬遷到新地方,但還代表著原先鄉鎮的精神風貌哩,要爭口氣呀。”幾名干部掏心窩子的話讓不少村民有些慚愧。“最后申請務工的村民遠超需要。”拉毛卓瑪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德吉村變了樣:60余畝鮮花盡情綻放,燦若云霞;瓦藍的天空下,木質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德吉村名氣打響了,省內46家旅行社當即與村子簽訂了旅游合作框架協議。2018年10月,德吉村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游客量猛增,拉毛卓瑪卻高興不起來,“大家看完風景,轉頭就去縣城,村民增收不多。”

        怎樣才能留住游客?“開民宿、辦農家樂!”拉毛卓瑪興奮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村民。有些村民卻給她潑冷水:“一輩子放羊,做生意誰會啊,鐵定賠錢。”

        不懂可以學。村里租了兩輛大巴,把猶豫的村民帶到鄉村旅游示范村參觀。烤土豆攤位前,游客絡繹不絕,一晚收入700多元,不少村民動了心。

        “心氣有了,但村民缺少啟動資金。”那段時間,拉毛卓瑪和村黨支部委員一有空就跑到縣就業服務局、縣文化旅游局等,問政策、盼資金。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縣里提出,村民開辦民宿、農家樂,鍋碗瓢盆由政府全包,房間改造有政府補貼,還免費開設培訓課。

        “手抓羊肉、酥油奶茶我都做得很地道,北京、上海的游客都給我點贊。”下吾端智高興地說,“農家樂2018年7月開業,到當年的國慶假期賺了7萬多元,9個床位供不應求。”

        2018年10月,德吉村黨支部正式成立。隨著村子發展,純觀賞性的旅游項目已不能滿足游客需求。為進一步激活旅游發展潛力,村黨支部主動聯系專業公司,請他們負責村子旅游項目的整體開發與經營管理,每年向村里分紅。一時間,水上樂園、德吉賓館、民俗風情園等拔地而起。2019年起,德吉村年均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最高的一年達到980萬元。

        卓瑪東智在美食廣場包了個攤位,靠著賣肉腸、涼面等增收致富:“放下牧鞭,拿起鍋鏟,收入翻番,這日子越過越紅火!”

        “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村子發展了,大伙的日子慢慢好起來,可仍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沒太大改善。

        村民欠確杰是其中之一。“今年70多歲,家里只有老伴,別說辦農家樂,擺小吃攤都有心無力。”他在家門口擺了攤位,賣自家地里種的豌豆,“多時一天能賣50多元,吃飽飯倒是沒問題。”

        老人的達觀讓拉毛卓瑪濕了眼眶,村里召開黨員大會,商量解決困難群眾增收問題。“只要人不懶,到處有錢賺。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設置公益性崗位,效果最直接。欠確杰被聘為生態管護員,每天負責沿河巡查、撿拾垃圾等。“每月工資2000多元,像我一樣的還有180人,大家都享受到發展紅利。”

        “國家要求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啥是我們的土特產?就是碧水青山好生態。”拉毛卓瑪說,“圍繞好生態,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千方百計促增收。”

        經過調研,拉毛卓瑪發現,尖扎縣氣候溫潤,自古就有種茶的傳統,更是苗木成長的寶地。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讓不少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也增添了創業信心。在縣鄉領導的支持下,村里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引導和扶持村民創辦了以苗木、藏茶種植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觀光農業園。

        苗木合作社培育松樹,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用于綠化,收益可達200萬元。藏茶種植園和農事采摘園吸納困難群眾為合作社員工,120名村民年人均增收達7000元以上。“休閑觀光、勞動體驗、研學旅游,三產融合加速推進,老百姓收入有了保障。”拉毛卓瑪說。

        村民索南本自小失聰,一天,他看著院子里晾曬的小米、芝麻、綠豆等,突然來了創意:以多彩谷物創作出“五谷畫”。如今,他的作品成了網絡爆款,盤子大小的畫作就能賣出500多元。他還創辦了合作社,帶動20余名村民一起“作畫”。

        德吉村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22年的1.4萬多元。

        “要守住良好生態、文化底蘊這些‘金字招牌’”

        打開地圖,黃河岸邊,“黃河民宿第一村”赫然在目,但標簽并不指向德吉村,而是兩公里外的來玉村。

        來玉村也是易地扶貧搬遷村。近年來,村子通過引進專業旅游開發公司,沿著黃河新建了11棟獨棟式民宿木屋,每晚房價從300元到1000元不等,仍供不應求,名氣漸漸蓋過了德吉村。

        拉毛卓瑪因工作成績突出,2020年底調任縣政府所在地馬克唐鎮濱河社區黨支部書記,但她一直關注著德吉村的發展。“德吉村要想在競爭中勝出,旅游業必須改造升級。”

        不少村民與她的想法一致。達桑早年挖蟲草掙了錢,跑到外地開賓館,最近正準備回村投資高端民宿。

        下吾端智黨齡22年,又是致富能手,2021年初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夏天旅游旺季,我去縣城采購食材,十來公里的路,堵了一個多小時。”下吾端智認為,吸引游客要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讓他們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

        “不能一時一地看問題,要統籌考慮。”尖扎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楊吉加說。縣里專門成立了德吉村鄉村旅游運營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縣、鄉、村三級干部,他們多次實地考察全縣旅游資源,10余次召開討論會。

        近期,由縣鄉村振興局提供了建議草案:將黃河沿岸幾個村子打通,接點成線、連線成面,打造集文化游、風光游、體驗游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

        “德吉村作為一個重要支點,將帶動全縣旅游業發展,體現特色的同時,也將與全縣的旅游景點共同升級改造,提升游覽體驗。”楊吉加說,“德吉村的特色便是綠水青山和特色民俗,要守住良好生態、文化底蘊這些‘金字招牌’。”

        走進下吾端智家的民宿,屋里的電暖器傳來絲絲暖意。“今天有游客預訂,提前打開暖暖房間。”下吾端智邊說邊領著記者來到院子里,指向房頂的光伏板,“縣里提供資金,每家每戶都用上了‘綠電’。”

        “最近,我們計劃舉辦民俗活動,請村里老人講講故事,吸引更多游客,讓鄉村旅游更紅火。”下吾端智信心滿滿。

        ■記者手記

        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

        行走德吉村,最讓記者動容的是酥油和奶茶般親密的黨群關系。采訪時,每到一家,家里幾口人、收入情況如何,黨員干部們了如指掌。村民留他們吃飯,沒有特意準備,只是添了一副碗筷,吃同一鍋飯、同樣的菜。

        密切黨群關系,需要一心為民。起初,發展鄉村旅游,不少村民抵觸。“沒信心!”考察示范村;“沒技術!”定期培訓;“沒資金!”鍋碗瓢盆由政府全包,房間改造有政府補貼,還免費開設培訓課。村民有感而發:“事事辦到了心坎上。”

        密切黨群關系,需要真抓實干。每到夏季,上游沖來枯枝浮木,打撈時,黨員干部們沖在前面。在黃河岸邊、美食廣場,黨員干部們隨時拿著塑料袋撿拾垃圾。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自覺加入,共同守護美麗家園。

        黨群關系密切,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實現。

        [ 責編:袁晴]

        標簽:

        精彩推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 誠聘英才 | 廣告招商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8-2020  m.chahao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品質網 版權所有
         

        聯系我們:435 227 67@qq.com
         

        未經品質網書面授權,請勿轉載內容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13又紧又嫩又水多|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6女人|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 亚洲人成电影亚洲人成9999网|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娇小性xxxx|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亚洲宅男天堂a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久久久久亚洲爆乳少妇无|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欧洲 亚洲 国产图片综合|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