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起來匯聚守“滬”力量 他們用愛心溫暖了這座城
2022-04-21 22:08:20 來源:東方網
東方網4月21日綜合報道:“疫”線有溫度。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各界愛心涌動,積極捐贈,努力將資源遞送到最亟需之處,匯聚起了一股社會守“滬”力。
捐贈蔬菜包里藏著寧波老人的親筆信
“雖然遠在千里之外,卻感同身受,心里也備受煎熬……祈愿你們早日度過困難,戰勝疫情,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4月1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工作人員在接收浙江省寧波市支援的蔬菜禮包時,意外發現了一封手寫信和140多瓶手工烤制的油燜筍。
這封信來自寧波奉化的一名退休教師。他兒時曾在上海生活,對這座城市感情深厚。“今年是我離開上海的第60個年頭。”老人在信中說,疫情發生以來,他總想著為上海人民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當知道有渠道可以將上海人民最需要的蔬菜送到后,老人非常高興,第二天清晨5點不到就起床,與老伴一起回到鄉間老家挖了300多斤雷筍。之后便和家人、鄰居一起一直加工到深夜11點,次日一大早,他把140多瓶油燜筍交到相關負責人手中,也悄悄在包裝里塞進了這封親筆信,捎上對上海人民的深情祝福。“雖然只是一瓶小小的油燜筍,但也是經過許多雙有愛的手接力,飽含了我們對大家最真摯的問候。你們辛苦了!為你們加油鼓勁!”
在寧波奉化,不少人懷著和這位老人一樣的心情希望為上海提供援助。當地很多人種植菜地和經營果園,其中一位愛心人士王女士還發起了一項捐贈蔬菜行動,發動身邊朋友從自家蔬菜果園中采摘新鮮的蔬果。經上海慈善物資管理中心協調,這批油燜筍連同蔬菜禮包順利送抵悉數發放給了上海閔行區的部分社區居民。
行動起來,把最緊缺的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小區最缺什么,但每個小區的需求又都不太一樣,有的缺防護服,有的缺護目鏡,有的缺腳套……所以我們爭分奪秒盡可能精準匹配、盡快送達,想盡最大努力把最緊缺的物資送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去。”復星基金會理事長李海峰介紹,疫情發生后復星基金會的“社區馳援”行動已成功為數百個社區提供了幾十萬件生活物資。
4月15日當天,位于寶山區的復星應急保障物資分配中心發出了5萬多件防疫物資,大部分送到了小區,還有一些送到高校。經過緊張有序的核單、揀貨、裝車、配送等環節,下午2點半左右,長寧區虹橋居民區收到了來自復星基金會的第二批防疫物資——包含100件防護服、100雙靴套、100只面罩、1000雙醫用橡膠手套、100只醫用防護口罩、300人份抗原,可滿足20名社區志愿者一周的防護需求。
虹橋居民區有1860戶居民,常住人口3345人,老年人口占34.7%。本輪疫情以來,居民區招募了200余名志愿者奮戰在防疫一線。“居民多,工作量大,防疫用品消耗非常快。這樣的社區防疫支持包能更便捷滿足我們社區的應急需求,大白有了防護,居民更安心,為我們繼續守護好居民健康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虹橋居委會主任梅海說。
積小成大,“社區馳援”行動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力量的支援。“希望這些點點滴滴的行動能夠匯聚成一股力量,守護正在為抗疫做出貢獻的志愿者,守護小區的居民,守護這座城市。”李海峰說。
“很多人都在發光,我覺得自己也不一樣了”
從接到物資求助電話,到物資最終送到基層社區手中,需要多長時間?對于上海市華僑事業發展基金會來說,答案是12個小時。
“在人力、運力、交通嚴重受限的情況下,這是我們竭盡全力做到的速度。而在這12小時背后,是不同單位、不同崗位人的共同努力。”基金會工作人員吳文怡介紹,大量一線防疫物資需求,會像雪片一樣匯集而來。在收到求助信息后,她先進行分類整理,經過基金會審核通過后,再把信息發給物資供應商,同時聯絡物流公司調度車輛和司機。
與吳文怡對接的供應商工作人員小楊是個22歲的小伙,接到她發出的信息后,小楊就立刻在倉庫里爬上爬下清點搬運,物資備齊后再打包裝箱。等拉貨的司機來了又把物資從倉庫搬上車。每次前后幾個小時滿頭大汗。
為了確保物資持續供應,小楊和同事老喬一頭扎進位于閔行莘莊工業區的倉庫已住了將近40天。兩張行軍床、一個電磁爐、一口小鍋就是全部家當。“還好,吃飯能對付,就是洗澡稍微麻煩一些,每天搬貨都是一身臭汗。”各種困難被簡簡單單一句話帶過。
雖然累得直不起腰,小楊卻覺得值得。“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有很多人都在發光發熱,我覺得自己也不一樣了。”
來自全國各地、社會各方的捐贈助力正持續而來,每一份溫暖的背后都是無數普通人在竭盡所能負重前行。上海市民政局介紹,作為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他們也將繼續組織規范有序開展慈善捐贈,整合社會資源深耕社區一線,齊心協力打贏疫情防控大仗硬仗。
(本文部分素材綜合自市民政局、市慈善基金會、上觀新聞、新民網、文匯報等)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 行動起來匯聚守“滬”力量 他們用愛心溫暖2022-04-21
- 上海現有近萬名快遞員在崗,嚴格執行“2+22022-04-21
- 【上海戰疫】上海企業收到復產后第一車血漿2022-04-21
- “金融23條”為民營中小微企業解憂紓困2022-04-21
- “誰說擔當與責任我們不能扛”,這是一首寫2022-04-21
- 財政部發布2022年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2022-04-21
- “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我們!”——2022-04-21
- 吉林:加強企業復工復產服務保障 有序恢復2022-04-21
- 上海抗疫口述實錄 | 15天方艙工作,“每2022-04-21
- 公安部:推出六項便民利企措施 最大限度保2022-04-21
- “碼”上守護 “疫”路同行——上海方艙醫2022-04-21
- 吉林:精準服務助力醫藥健康企業復工復產2022-04-21
- 上海金山區方艙醫院首批173位患者出院2022-04-21
- 上海銀保監局發布十五項舉措 加大金融紓困2022-04-21
- 開著救護車去買煙,“救命車”豈能私用?2022-04-21
- 上海,山西老陳醋來了2022-04-21
- 金觀平:加快金融紓困政策落地見效2022-04-21
- 方艙醫院除了醫護,還有他們在默默奮戰2022-04-21
- 老鐵來了!吉林1000噸大米馳援上海2022-04-21
- 疫情影響外企在華經營 商務部:將積極解決2022-04-21
- 上海崇明區方艙醫院今日599人出艙2022-04-21
- 上海:邊角料包裝成精品五花肉 兩男子銷售2022-04-21
- 一年之計在于春|“疫”樣的春天,別樣的春2022-04-21
- 吉 · 抗疫 | 校園的春天2022-04-21
- 全球連線|外國人在上海:奔跑的“洋大白”2022-04-21
- 負重30斤徒步爬40棟樓!實拍上海消防員身穿2022-04-21
- 新華國際時評:海外“中文熱”彰顯文明協奏2022-04-21
- 【地評線】秦平: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技術的2022-04-21
- 中國經濟為何能實現“開門穩”?2022-04-21
- 上海:今年一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超1萬億元2022-04-21